漁洋山人王士禎的批評
王鐸在書法上的貢獻,主要體現在行草筆法、用墨技巧以及空間布局三方面。他以「二王」的傳統為基礎,突破舊有,自成一家,因其獨特的筆法、墨法、線條和書風而著稱。不難理解為何有書法家稱讚他是「五百年來無此君」。然而,因為「貳臣」的說法,王鐸在當代備受冷遇,漁洋山人王士禎更曾評說:「鐸人品日下,書品亦日下」,但這一評論並未影響王鐸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,得到公正的評價。日本書法家真正欣賞了王鐸書法的藝術性,並為他在歷史上還以公道。
「書如其人」的書法傳統
傳統的「二王」書法強調「中和」的氣象,如同君子的雍容氣度一般。正如《詩經》中所描繪的「君子如玉」、「德音不瑕」、「鞶鞶帶之」、「威儀孔時」,這種書法風格不走險奇之路,不刻意現拙,也不裝神弄鬼。要理解中國書法的傳統,必須先了解中國儒家文化中所強調的「君子觀」,中國文人、政治家、甚至軍事家,在寫字時都在嚮往一種如君子般的文字形象。
儒家經典中對君子的德行儀態有許多描述:
「君子懷德。」
「文質彬彬,然後君子。」
「君子所貴乎道者三:動容貌,斯遠暴慢矣;正顏色,斯近信矣;出辭氣,斯遠鄙倍矣。」
「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之,孫以出之,信以成之。君子哉!」
「君子有三變:望之儼然,即之也溫,聽其言也厲。」
儒家經典的總結,是要人修養成為君子,使言行舉止文質彬彬、從容大器,無論是在書法還是文章中,都要表現出這種君子的風範。因此,王羲之及其後繼者的書法作品,每一筆每一畫都顯得中規中矩,合德合禮,這不是因為他們不會出奇作怪,而是因為他們通過書法來表現這種如君子般的文人氣息和雍容氣度。
然而,從書法藝術的表現力來看,這種「君子觀」在某種程度上也限制了書法的藝術創作表現。王鐸試圖擺脫這種傳統的束縛,追求更大的創作自由,儘管他仍然堅稱自己是「二王」傳統的繼承者。
王鐸的時代抑鬱與自我解放
王鐸的筆法以其強勁雄健的筆力而著稱。他在臨摹古帖的基礎上運用了「拓而為大」的技巧,將字體放大、筆畫誇張,並強化線條,形成了一種雄渾豪放的氣勢。他反對拘泥於古人的筆法,主張在臨摹中融入個性和情感,使得作品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,這正是他筆法獨特之處的體現。
在墨法方面,王鐸展現了他變化多端、淋漓酣暢的表現手法。他善於運用漲墨技巧,讓飽蘸墨汁的毛筆自然暈染,形成濃淡相間、層次豐富的墨色效果。這種墨法與他粗獷豪放的筆法相得益彰,使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。此外,他的線條也展現出多變的形態和強烈的節奏感,時而厚重沉穩,時而輕盈飄逸,充分顯示出他對筆法和墨色的嫻熟掌握,為作品增添了動感和韻律。
總的來說,王鐸的書風被視為明代晚期浪漫主義書風的代表。他突破了傳統書法的「中和之美」,追求個性解放和情感宣洩的藝術效果。這一書風的形成與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經歷密切相關。晚明時期的社會動盪促使了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思潮興起,王鐸的書法正是這一時代思潮的反映。同時,他仕途坎坷,生活屢經波折,甚至寫字時,小兒在旁啼飢,特別是在明清交替的動盪中,猶豫在忠臣殉國和貳臣苟活的矛盾中,使他對時代和人生有更深刻地感悟,進而在書法創作中尋求情感的宣洩和個性的表達。